方案執行情形:
本活動主要是希望讓學員重溯臺灣性別平權發展的脈絡,認識性別平等概念 及價值,透過生命經驗中常見的性別議題(如身體焦慮、美貌迷思、親密關係等) 來覺察日常生活中的性別偏見,進一步引導學員討論性別與各領域之關聯性,培 力學員發聲與倡議的能力,並建立學員參與公共議題的意識,以此提升參與社會 議題的熱忱及實踐力、為婦運及性別運動培力新血。
本活動設計了六個主題,12 個子議題邀請民眾、國中職生、大專生、民間 團體等共同來商討過去及未來社會在性及性別討論上的演進與限制。每場次將陳 訴各議題的現況,帶領參與者從不同角度探究議題的不同面向。課程內容除了靜 態的授課、分組討論、論壇模式的互動外,也包涵了戲劇肢體課,讓參與者有機會在過程中培養不同的表達能力及學習方式。活動過程中學員從原先的內斂的表 達方式,到最後一堂課程的進行行動宣言,學員將三天的知識融入日常生活進行 覺察,並且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及對社會的意義,促進參與者反思臺灣社會對於 性的迷思、性的意識形態,進而理解其是如何形塑法律、教育與個人。
以「穿梭婦運史」為開端,並從自身經驗帶為起點,講述臺灣婦女運動之路歷史,激發學員們思考生活中的性別政策及環境轉變。除了帶領各位了解國外性別運動的脈絡以及臺灣性別運動發展史、傳承性別運動的經驗,讓大家瞭解性別 平權絕對不是一蹴可及的,是由許多人的生命故事與血淚換成的。課程中,學員也提出關於彭婉如事件及何春蕤《好爽女人》一書的相關疑問,游教授並從不同 的觀點引導學員們思考性別運動的所顧慮的面向。
接續前一堂婦運史的課程脈絡,講者分享「婦女權益」的轉變與不同時代女 性的女性權益經驗;此外,特別邀請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創辦人以「性別關 懷」為題分享自身的生命經驗,藉此拓展社會對性別二分的想法,讓學員看見兩 性、跨性別之外的性別生命經驗。許多學員討論、提問,藉由理解與澄清,深化 學員對性別多元的概念與想法。
在「性別與身體」課程中探討身體部位與自我之間的連結,除了開發學員對 肢體的熟悉度,引導學員覺察身體與性別之間的關聯性。講者帶領學員覺察自己的身體密碼,透過分享思索社會對不同性別的身體刻痕及限制,學員們透過循序 漸進的嘗試,漸漸地說出覺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藉由成員彼此的互動,發展出 支持性的團體動力,引導學員反思社會對不同性別的期待及限制,例如:女生不 能太黑或是不能太高以及注意姿勢等。
「治理女體」細緻地引領學員看見性別歧視與職業、身分、階級等其他面向 的交織性。並藉由去年底高雄在地的 Free the nipple 事件,引導學員討論身體自 主權的議題。本次課程,透過理論與生命經驗,讓學員理解社會對男性的「性」 與女性的「性」迥異的標準,以及對女體的牽制與禁箍,讓學員有機會對「性」、「身體」有更多的瞭解、討論與解惑。例如大家紛紛討論到社會對女老師的規範 與刻板印象是「不能穿著裸露」、「不能談性」;而社會也常將身心障礙者建構成「無性」的刻板印象;此外,學員們也反思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對男性的性以及 女性的性的差異;亦有學員更進一步提出 A 片的內容及其所潛藏的意識形態。
「月半女子」引導學員們思索社會給予性別的期待及規範,希望學員能夠拆解社會對女體的限制,接受自我的獨特性;請學員思考對「胖」的想法,並以身 為一位「胖女子」的經驗鼓勵學員活出自信。學員們討論媒體及社會大眾如何限縮不同性別的生活模式,並以「健康」為名,試圖掌控人們的身體,課程中亦多次提到,消除肥胖汙名、減少對肥胖者的歧視,就是肥胖者追求健康的行動。
「親密關係中的性別偏見」、「浪漫愛的意識形態」為主軸,打破親密關係中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激發學員們熱烈討論在交往中常出現的權力及性別不平等議題。討論青少年期間的性關係,並帶入法律概念,讓學員了解到不同階段對「性」有不同的社會詮釋,並以相關案例讓學員討論身體界線、年齡界線等,建構自我 對親密關係的概念與價值觀。在討論時段,學員各自分享自己校園中的經驗及生 活中常見的親密關係,並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感受。
「性該怎麼談」由棉條及月亮杯與學員們討論切身的生理議題,並以問答的方式,增加學員對月經、處女膜、經期流量、布衛生棉、月亮杯相關概念,讓學員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性別刻板印象與限制。透過提問,讓學員反思「性教育應該 要從什麼時間點開始做起?」,並提出全方位性教育的觀念,指出各年齡層與成長階段皆應具備的性教育,老師接著運用國外相關性教育機構的教學影片,讓學員對性教育有更多的認識。在討論時間,學員則分享校園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性教育,另外,也有學員指出即使是如此開放多元的現代社會,校園及公共環境仍認為月經是不宜多討論的話題;對性相關的議題更是避而不談。
「性平教育和我有什麼關係」瞭解性平教育的由來以及不同學習階段的指標,同時帶領學員們檢視媒體、宣傳單上等種種不實的謠言,引導學員思索目前的教育體制以及社會氛圍。講師並讓學員討論「台灣校園性平指數」並打分數,在學員們的回饋中,可以看見極大的反差,有些學員指出,在課堂以及校園生活內,教師以及主任積極推動性平教育,因此給予十分的高分;相反地,有些學員則認為學校從來不討論性平教育,甚至以團體活動取而代之。相同教育指標,迥異的施行方式,也讓學員感受領導者的價值觀、理念,深刻地影響校園性平教育的發展與推動。
「性別與科技」講者分享自己在國內外參與理工行業(陽剛氛圍)的經驗, 藉此引導學員討論各領域中存在的性別偏見。提出結合性別與科技的家用產品、並引介各國性別與科技融合的相關事例:如多元友善的住宅設計、以若是性別觀點監督國家能源政策的組織經驗、訓練女性成為工程師並返鄉推廣能源科技的印度赤腳學院等等,接著,文玲老師以「性別化創新」為主,分享並引介國外科技性別觀點的研究給學員們,讓學員理解目前的性別偏見可以有什麼努力的方向。
「打開我的國際視野」以多元文化人權觀點和學員討論女性主義價值觀落實在不同文化、空間、時代時有何挑戰,引導學員思考平等、人權等概念,並透過 實際的案例如女性割禮、頭巾等例,進一步引導學員思考傳統及解放的用意。另外也簡介聯合國、聯合國婦女地為委員會以及 CSW 官方/NGO 會議,並分享自己參與國際婦女組織高峰會的經驗,激發學員走向國際為性別倡議。
「倡議與行動宣言」講者分享自己在性別運動中經驗,大學同志社團的成立與困境,並以社團參與社會運動的方式藉此引導學員反思可以透過何種方式進行性別實踐。從「父權樹」性別平權意識的萌芽談起,並透過活動的方式讓學員用 身體感受性別/階級/族群交織的多元文化衝擊。倡議先從自身經歷出發,以具體、可感觸到、可指出的議題為主,再選擇何種策略進行倡議。以分組的方式讓 學員討論、設定主題並形成具有性別意識的行動宣言,鼓勵學員持續關注性別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