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及建議:
1. 學校教育中的體育教學應避免複製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學校社團也應提供給女學生更多元的運動選擇。在男女生理發展尚未有明顯差異的成長階段,可透過性別混合賽制,提高女性運動參與機會及促進不同性別間運動能力的正向認識。需考量生理差異、安全之運動,應有相對應之女子組,並積極投入資源鼓勵培力女性。
2. 大型運動場設施的硬體,如棒球場、田徑場、運動中心之建造規劃,性別評估並非廁所間數符合指標而已,更需考量如托育需求、照明、人身安全等,並辦理賽事活動積極鼓勵女性使用。硬體設備也應規劃不同的運動指標,如在性別區隔嚴重的重訓區,free wight 使用的器材可增加小重量多種類的專區,以符合不同使用需求。
3. 空間使用的規劃需理解凝視的壓力、社會文化的偏見成的影響,考量女性有生理期、妊娠等身體情況。可考慮增設單一性別運動空間或課程作為初期培力女性運動策略,女性及多元性別需要的友善運動空間,並思考如何策動男性支持。
4. 政府相關體育單位、機構應列為性別主流化重要的評估對象。不論是體育署的人員配置、發展的推廣政策、資源的分配等,以須經過性別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改變長期由男性主導的體育運動體系,才能避免制定出對女性運動虛有其表的推廣政策。
5. 政府提出的 CEDAW 國家報告,女性運動人口比例看似成長,但次數據僅統計校園,在國民教育階段體育課本為正規課程,無法代表整體女性概況。事實上,離開就學階段之女性在運動資源取得有明顯的結構差異,例如面臨工作時間性質、社經階級、家務勞動這皆要在推動女性運動要考量進去。
6. 積極鼓勵是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以彌補現行的差異,如相關福利措施僅停留在男女性皆有,這種齊頭式平等無法解決造成差異的原因。且性別友善的運動環境亦應包含對 LGBTI 等族群的重視,多著力於多元性別氣質的正向報導。
7. 積極建立女性運動員資料庫。就推廣立場,提供楷模非常重要,特別是在不同運動專長項目皆能有傑出女性形象露出,對於未來年輕女性的投入參與將有一定的鼓勵與正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