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及建議:
《珍愛人生》電影賞析與CEDAW培力活動之觀察與結論:
1. 透過本計畫所設計的題目,參與對象在討論互動的現場或回家思考之後,填寫繳交回饋單,可得知影片對她們的影響和與個人經驗激盪的反思。填寫者包括現住或已離園媽媽、十二歲以上未成年女兒,社區婦女,以及大學生。
(1)參與者最快樂的事,包含與親密的人相處,以及賺錢的時候。多數單親媽媽表示與孩子相處、生活是快樂的來源,一位女兒提到與同學相處的時候。
(2)看影片前,詢問參與者是否喜歡自己,有媽媽提到喜歡自己有原則、善良;也有媽媽喜歡自己的堅強,能繼續為孩子打拼下去。看完影片後,有媽媽更喜歡自己有自信、盡自己撫育孩子的責任、能獨立工作養孩子;有媽媽更加喜歡自己堅強的母愛;也有媽媽寫道自己的人生不盡美滿,但透過學習可以越來越好。
(3)在看影片前,覺得身為女性很棒的媽媽,理由包括自己很堅強;可以當女兒、媽媽、太太(這位媽媽是因喪偶而成為單親);和因為能擁有最棒的寶貝。有位青少女則表示女生可以愛漂亮所以很棒。看完影片後,有些媽媽們覺得身為女性很棒的理由環繞母職,包括因為可以生小孩;母愛無法用任何來取代;可以傳續自己的生命,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也有些媽媽們跳脫母職,覺得身為女性很棒,有敏銳的感受,可以更體會人生;以及雖然在社會上仍有很多不平等,但是女性所擁有的,能夠擁有的,更是男性不能擁有的。
(4)有關身為女性,有媽媽認為沒有感受到什麼不平等,甚至表示當然平等。不過,也有媽媽認為有時仍會有些不平等,例如工作上、薪水上;以及就是不平等,可是講不出來。
(5)表達不滿意現狀的媽媽,原因是再怎樣還是無法賺取足夠所需,健康是很大的因素;沒跟孩子住一起。在滿意現狀的參與者方面,有媽媽表示至少生活平靜;有愛我的父母、老公,及政府、社會公益團體;自給自足。有位青少女滿意於平凡日子最簡單。
(6)參與者兩年內想達成的事多數與經濟有關,例如存錢;負債減輕;投資。也有和職業有關,有媽媽規劃考取保母、照服員證照;青少女則期待學會技術性的東西。多數媽媽將孩子放進自己的生活目標,孩子現不在身邊的希望提升經濟能力,使孩子能守在身邊;孩子在身邊的希望孩子們有改變(有稚齡孩子);讓生活穩定,與孩子們開心過日子,創造未來;有位身體不佳的媽媽甚至是希望能好好活著,孩子兩年後畢業。
(7)只有一位媽媽回答了所注意到自己生命的韌性,在看影片前後沒什麼差別,但是更堅定必須保護小孩的職責,更相信自己會致力於此。
(8)看完影片後,有些受訪者覺得更珍惜自己,與女性本身有關的理由包括女生要多保護自己,也要多珍惜自己;有夢就要去追,追了才能夠知道你的能力有到什麼程度。與母職有關的理由包括為了小孩,可以給他們更好的人生引導;我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地,必須更加珍惜自己,孩子才能擁天擁地。每個人皆有夢,可行與不可行,願行與不願行,為了我的夢,我會珍愛自己,創造美滿的生活。
2. 電影賞析活動之後,筆者與單親母子家園的社工和媽媽訪談,以增進對單親媽媽樣貌和平時生活情形的瞭解。
(1) 不少媽媽在單親以前並未就業,家庭主婦做久了,對尋職就業缺乏信心。就業者當中,有些週末仍要工作,屬於低階、勞力型態;或者想利用週末充分休息,自行安排時間運用。
(2) 單親照顧子女,除了在讓子女維持課業程度和建立健康的性別角色態度方面需要費心之外,當子女較難照顧時,將浮現特別的議題,有媽媽主動表示對親職教育有需求。《珍愛人生》影片內容觸動到一位獨自照顧罹患心臟病子女之媽媽的內在感受,敞開心與CEDAW講師交談。
(3) 社工提到媽媽的自我價值感較低,以及單親後處理情感關係的能力,是她們極需在單親母子家園居住期間予以協助和調整的部分,好使她們因達到經濟和人格自立而結案。然而,並非所有媽媽都是因為社會功能進步而結案,可能是已滿居住期間的上限。
(4) 有社工表示現住參加活動的媽媽平常多半與家園相處的態度就很合作;部分媽媽居住期間因有規定限制,與家園的關係衝突,直到離園後發現一切靠自己,在外吃很多苦,回首才明白居住期間受到很多保護和支持,這些離園媽媽受邀反而很樂於參加家園活動。
3. 筆者對活動之觀察紀錄
(1) 不管是與其他民眾混合居住於國宅,採取社區蚊子電影院放映的形式,促進單親媽媽與社區民眾融合;或者獨棟為單親母子家園住民,並未與社區融合的形式,不少參與的媽媽主動建議往後希望能有電影賞析活動,而且即使有媽媽中途需離開追逐奔跑的幼齡子女,但親子之間的確享受了一段悠閒放鬆的時光。
(2) 從社工瞭解,媽媽們教育程度偏低,較少擁有大學文憑,所以講師以聊天互動而非學院派的授課風格方式,參與者較能聽懂,較能得到共鳴,有問有答。即使如此,媽媽和孩子們談起印象最深刻的情節仍然言之有物,得知他們能靠字幕和畫面(特別是國小中年級以下的兒童)仍然能看懂西方電影。相對來說,大學生較接受以深度、節奏緊湊的方式介紹CEDAW和性別議題。
(3) 《珍愛人生》內包含家庭暴力、家內亂倫、愛滋病、退學、社區霸凌、未婚懷孕、無法保護她的母親,和想剝奪她母親親權的社福體系等風險因子,以及女主角展現生命的韌性、選擇進入中途學校,以及遇見一位激發她潛能的女老師、善待她的男護士,和維護她的同班同學等保護因子。原本預期可以從覺察女主角的不幸遭遇係受到女性弱勢處境之壓迫的角度,引起單親媽媽認同個人有著相似經驗,喚起對性別不平等之深刻感受,不過,與劇情相比,可能這批單親媽媽的遭遇不致如此悲慘,而且對覺察不平等經驗的敏感度較低,對改變目前處境的動機不強,高度從母職認同自我價值,也就是被規約馴化的程度極高,所以她們自覺CEDAW在臺灣已有一定程度的實踐,認為自己身為女性的遭遇僅屬個人經驗,非受結構因素影響,對個人生命經驗落實CEDAW的認知極其表面化。
未來辦理活動之檢討:
1. 活動的推展有賴各處單親母子家園全力配合宣傳、參與者邀約、場地安排、餐食訂購,以及兒童托育的同步進行。
2. 為引起弱勢女性覺察自身深受性別影響導致侷限或不利的處境,透過配合電影放映帶入CEDAW意識和其在日常生活的實踐,本方案是具有示範性的作法。以電影號召可以吸引親子參與,但須引導參與者將電影情節連結到CEDAW實踐的落差,才有教育和培力意義。不過,從執行本方案觀察到觀念的喚起與改變並非一蹴可及,一次性的學習活動僅指引出電影賞析的作法足資發揮,但建議未來單親母子家園或其他方案規劃對CEDAW主題設計一系列持續性的活動,才能加深單親媽媽發自內心真誠的女性自覺和珍賞。
3. 講師要以市井小民通俗的口吻,吸引單親媽媽和小孩的共鳴,隨時觀察參與者的理解程度,現場彈性調整互動策略。學院派有深度的授課內容,他們聽不懂,無法思考和回應,會有沈默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