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當期主題】女性是天生的社會企業家嗎?
日期:104-04-16       

本文作者:蔡宜文(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研究員)

  智利總統Michelle Bachelet在2012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ocial Enterprise World Forum, SEWF)的致詞中提到,「女性是天生的社會企業家」。[1]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EM)年度報告指出,台灣女性的創業比率在亞洲國家中相對活躍,就男女性在新創事業早期投入方面而言,若以男性為100比較基準,我國女性為67,美國和西歐逾8成,但日本及韓國分別為35、20,較台灣為低。[2]而英國《獨立報》也指出,社會企業的領域中有38%的新創公司由女性領導。前面數據顯示,已有愈來愈多女性選擇開創自己的事業;而後面則告訴我們,或許社會企業也開始成為了女性創業的主要選擇之一。[3]而近年來,隨著社會需求增加以及各國政府的推廣,社會型企業興起,無論是國內外,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女性的社會企業家,企圖以自身的優勢,創造出不同的轉型契機,並藉此試圖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企業與女性到底要怎麼產生連結呢?

  過往,傳統資本主義的父權本質經常遭到批判,因其以陽剛特質所擅揚的特點為中心,強調競爭,講求弱肉強食、剝削勞工、對於環境不友善,一昧追求最大利潤,在再生產的領域中則是剝削女性於家庭之照護、生育等。

 
 當然,我們並不會天真的認為女性企業家就不會重蹈這些父權資本家的覆轍,女性是不是天生的社會企業家?這點當然還是因人而異,但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種不同於陽剛中心的價值觀,帶入企業之中,舉例來說,將關懷(caring)的價值帶入企業,扭轉血汗的企業文化;或重視關懷、照護的價值,將照顧工作作為有價值並且應該得到重視的工作,以解決少子女化、人口老化後所需的高照顧需求。又或是當我們開始重新定義「獲利」的意義,將人權、尊嚴、環境、動物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算入「成本」「獲利」;當我們將競爭轉為合作,像是由兩個年輕女性所籌辦「好伴」共同工作空間就是一個例子。這些價值以往都被認定比較陰柔或是「不具競爭力」的,同時也與女性的陰柔特質扯上關係;但也是因此,在社會企業這種需要「社會導向」思維的領域,女性往往有特別傑出的表現。

  不過,不只因為特別擅長,女性在社會經濟上的位置,也對社會企業有更多的需求。美國學者 Diana Pearce在觀察美國社會的演變歷程後,提出「貧窮女性化」(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的觀點,意指美國婦女及其子女已占貧窮人口中極大比例。
[4]臺灣亦有類似問題,勞動部指出,台灣女性2014年平均薪資只有男性的82.55%,需比男性多工作55天才能得到相同薪資。[5]許多學者認為,因就業上的性別不平等而導致的「女性貧窮化」,揭露台灣性別不平等難題。也因此我們看到許多社會企業,像是「切好好」、「陽光廚房」等都是針對失業或因家庭影響而無法長期工作的婦女,提供就業機會等。可以看出,不僅是在企業思維上的翻轉,女性所處的社會位置,更能夠看到傳統資本主義、商業模式下造成的苦果。

 


社會企業是女性創業者最好的出路嗎?

  
不過,女性社會企業創業者,與女性創業者在台灣會碰到的問題相同,甚至可能更嚴峻。過往台灣女性創業,往往受限於性別刻板印象面臨市場進入機會的缺乏或是資金取得較困難的困境,而當女性要創業的目標是看起來更不「賺錢」的社會企業時,這兩個問題又顯得更為明顯。因此像「非常木蘭」這種以女性創業者為主的天使創投,[6]或是像FlyingV的群眾募資這種非傳統的資金來源等就非常的重要。

  因此,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基金會(以下稱婦權基金會)也於2014年6月開始與FlyingV募資平台合作舉辦一系列工作坊,針對女性進行募資的教育訓練,希望這些婦女能夠學習並理解網路群眾募資平台,能夠得到自己創業的第一桶金。於首場工作坊中,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李筱白科長提到,台灣中小企業創業的第一筆資金來源往往來自於親朋好友,而這些根基於社會關係的資金通常就會優先提供給男性,女性較少能夠取得此類資金。因此,政府希望以像飛雁、創業加速器等計畫,使女性可以更準確的去尋找資金與市場;而網路的群眾募資平台,由於門檻較低,也有別於傳統的募資方式,更強調募資者的故事性,對於女性及社會企業都是更友善的募資方式。本會在舉辦三次不同地區的初階工作坊、一次進階的募資教學之後,我們發現,希望創業的女性以中高齡者居多,對於網路工具的使用不熟悉,加上家庭因素,很難離開家庭參加研習;即使我們認為上網、拍攝照片影片後上傳等這類看似簡單的動作,對於這群婦女而言,也同樣需要協助。也因此本會仍會持續辦理相關活動,希望能夠以更創新的方式來協助這些婦女創業。


女性與社會企業的再省思

  
2014年,婦權基金會亦派員參與在南韓首爾舉行的
第七屆社會企業世界論壇,在本次論壇中,我們看到許多傑出的女性社會企業家,女性在社會企業上也同樣提供了不同的想像以及對於主流商業邏輯挑戰的勇氣及實力,也看到了他們對於「企業」(包含社會企業)這個概念的反思。像是開場演講的Jim Schorr教授不只把社會企業視為企業的一種,更將社會企業視為一個可取代當代社會經濟運作模式的另一個系統,而這個系統不僅可以應付上述的趨勢,同時是一個友善環境、尊重消費者以及生產者主體,同時仍然可以營利的經濟體系。社會企業的創新並非僅針對於手段或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對於當今經濟體系的批判,以及對於我們所習慣的營利思維之再建構。

 

 


  這讓我想到了,Nancy Fraser在批判美國的第二波女性主義時,提到第二波女性主義雖可批判傳統以國家為主的資本主義,[7]卻無法抵抗跨國、無中心的資本主義。當經濟活動越發離散且個人時,這種女性主義主張反而成為資本主義的助手。[8]舉例來說,女性主義對於「男主外,女主內」傳統經濟型態的批判,容易導致將雙薪家庭確立為經濟與生產之典範,但在普遍低薪且企業仰賴跨國、跨種族女性的廉價勞動力時,強調雙薪家庭或認定女性必然要有經濟上的付出,容易忽略家庭領域中的勞動,使中低階層女性不只面臨蠟燭兩頭燒,可能是三頭、四頭燒的局面。其次,當今學術常以個人的身分認同及文化建構來解釋性別上的差異為主流,表面上好像兼顧了過往以政治經濟上的性別不平等與文化詮釋上的不平等,但實際上偏重於認同政治的思考,正好吻合了新自由主義對於「個人」的要求(例如主張並非大環境的問題,是來自於個人是否努力、創新等)。簡單來說,並不是個人的或身分認同的政治不重要,而是在新自由主義的氛圍下,過往女性主義所強調的個人即政治或利用私人的、小型的慈善來改善部分社會弱勢的生活(特別指弱勢女性),往往會導致我們忽略政治經濟結構上根深柢固的性別問題。

  也因此,無論女性是否為天生的社會企業家,我們都應該要重新思考並強調非受薪的勞動(例如家庭中的照護、家務)的價值,將男性納入照顧系統,藉此克服既有的性別分工;其次,我們應以整體結構的角度來思考女性在當前經濟上弱勢地位該如何解決,並且重新檢視以男性為中心、個人主義的價值來定義何者為成功所產生之問題等。社會企業或許無法完全解決當代經濟所面臨之重要課題、或改變這樣的社會經濟結構,但我們期待,女性從事社會企業的同時,可以打開另一扇窗,讓我們看見不同的可能性。


--------------------
[1] http://www.nesst.org/blog/2013/03/08/14242/

[2] 轉引自葉玉琴(2014/5/27)〈台灣人愛創業 比率高於亞洲鄰國〉,《科技生活雜誌》:http://www.techlife.com.tw/01news/01news.asp?NID=65233。(最後瀏覽日期:2015/3/13)

[3] 轉引自金靖恩(2014/10/16)〈從小我到大我,她們那微小而深刻的事業〉,刊載於社企流: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1773/796/2583。(最後瀏覽日期:2015/3/13)

[4] 參見Bruchey, S.(ed.) (2001). Children of Poverty: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Single Parenthood,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and Homelessness (London: Routledge).

[5] 勞動部統計處(2015/2/26)〈我國104年同酬日為2月24日,較去年向前推進4天〉,新聞稿:http://www.mol.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4&article_id=8831。(最後瀏覽日期2015/3/2)。

[6] 天使創投又可稱為創業天使基金(business angel fund),指個人將私人資產的一部分投資在一家新創事業,並與創業家分享企業管理經驗(引自行政院「政策小辭典」)。這些投資者多半是非正式投資者,是指提供創業企業資金,並不單純已現金或財務上的回饋為目的,有可能是為了興趣愛好、社會影響力或其他非典型的回饋等,舉例來說《賽德克巴萊》在電影終幕時就有列出一系列稱為「天使‧巴萊」的名單,對於他們的出資者表達感謝,就是其中一種。

[7] Fraser, N. (2012). “Feminism, Capitalism, and the Cunning of History.” FMSH-WP-2012-17. 2012. <halshs-00725055>

[8] Fraser, N. (2013, Oct 14). “How feminism became capitalism's handmaiden - and how to reclaim it.” In The Guardian, http://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3/oct/14/feminism-capitalist-handmaiden-neoliberal.(最後流覽日期 20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