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社會企業世界論壇參與紀實:社會企業造成社會改變 本文作者: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研究員蔡宜文 2014年10月14日於南韓首爾展開之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ocial Enterprise World Forum,以下簡稱SEWF),其主題為透過社會企業所產生之社會改變,次議題包含了社會創新、社會包容以及社會投資。 開場George Friedman博士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向我們闡述後冷戰時期世界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企業可以在其中扮演的位置,他分別以美國、歐洲、中國等國家為例,展現了對於新自由主義的反思,例如歐洲的高失業率問題,藉由希臘的例子,分享了中產階級的崩潰如何影響受雇者的身份認同;他也認為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只侷限於當中部分的群體,並非國家整體的經濟成長,當勞動力衰退或產生問題時,中國的經濟成長就會遭受挑戰。由此觀之,最需要社會企業的就是這些國家,無論是解決高失業率的問題或是貧富差距的問題,必須讓企業或是商業部門做出對於他們也對社會皆好的決定。 Dr. George Friedman 的演講概括了整個社會企業世界論壇,對於資本主義及新自由主義的反思,對於「營利」或是「慈善」不同的想法,特別是在針對就業的議題上,或許由於主辦方齊心協力基金會(Work Together Foundation)是以輔導就業、改善失業之狀況為主要關懷重點,會議中有許多針對「職業」的探討。在這當中,就業不僅僅是為了賺取所得或是營生,更重要的是事關個人在社會上的位置以及身分認同的問題,同樣的理想也出在我們臺灣代表團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施淑惠副主任於10月15日的演講之中。她以政府的角度看待社會企業的理想與概念,如何應用在多元就業之上。當日另一場喜憨兒基金會的蘇國禎董事於展場的十分鐘簡短而精采的演講中,也提到了相同的看法。他認為工作不只是工作,更是攸關人的尊嚴、身分認同、自我肯定,而這些也應該是身心障礙者要享有的基本權益,亦是喜憨兒基金會創立的初衷。 Jim Schorr教授在社會創新的演講中描述了2015年社會企業(或是我們)將會面臨到的趨勢:
Jim Schorr教授不只把社會企業視為企業的一種,更將社會企業視為一個可取代當代社會經濟運作模式的另一個系統,而這個系統不僅可以應付上述的趨勢,同時是一個友善環境、尊重消費者以及生產者主體,同時仍然可以營利的經濟體系。社會企業的創新並非僅針對於手段或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對於當今經濟體系的批判,以及對於我們所習慣的營利思維之再建構。 如此的再建構,在臺灣新自由主義思維盛行的社會現況,或許也是必需的,這也是為何本次大會所提倡的社會改變,對於臺灣,或甚至對於亞洲社會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從開發中往已開發國家邁進的路上,亞洲的新興國家們同時也犧牲掉不少對於國家文化而言至關重要的東西,經濟至上或是利益導向的思維,並無法填補這些東西的空缺,近來層不出窮的環境、食安議題,就是最好的警訊。社會包容的主題演講中,首爾大學的Sanghoon An教授更提出了四個因為資本主義過度擴張而亟待解決的問題,分別是失業率的提升、性別不平等、貧富差距極化(中產階級的消失)、社會福利的財政危機等。Sanghoon An更進一步提到,即使經濟穩定,社會不平等的問題仍然難以解決,必須要有更新的社會福利策略,而這就是社會企業能夠帶給我們不同的社福想像。必須藉由社會企業在弱勢雇用、理念消費的推廣之下,藉由社會經濟的發展,將社會福利與社會經濟連結在一起。同樣的想法也可見同場講者Rachael McCormack等,把在原本經濟生產中被排斥或是看不見的弱勢群體,不僅納入生產體系之中,更將生產體系轉變成適合他們生活、工作在其中的環境。藉此,我們不僅培力了這些群體,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所屬社會的福利措施可以持續下去,而不致使慈善成為施惠者的虛榮或是憐憫。 在本次大會中,影響力投資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將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力」納入了社會企業可以吸引投資的評估之中,藉由不斷的影響,甚至是教育社會,對社會擁有一定的影響力後,這樣的影響力就會吸引需要營利的投資者或是政府部門對於社會企業產生興趣,並投以資源。也就是承接上面提及的,社會企業如上提到的成為一個不同的經濟體系,藉由市場為底的手段來達成社會目的,而在不斷如此的實作當中,又能夠產生社會影響力,如此影響力又可回過頭來變成營利的可能而支援社會企業永續發展的存在。當然,我們也不能夠過於樂觀,認為社會企業就是解決一切的萬靈丹,在本次大會中,同樣也提及社會企業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以及這些社會企業創業者、學者認為社會影響力應該如何被評估:
從這些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實業家與學者,仍然對於實際的影響力充滿疑問、焦慮,但同時也可以看出他們對於自身所懷抱的理念的反身性。 在本次論壇中,我們看到許多傑出的女性社會企業家,女性在社會企業上也同樣提供了不同的想像以及對於主流商業邏輯挑戰的勇氣及實力。15日下午的論壇中,印度自雇婦女協會的Namrata Bali女士從事婦女培力工作28年,並且積極為她們組織合作社和互助團體,同時也針對地方婦女的微型創業,提供許多教育的服務。她提到,我們往往會用男性的角度來看待「經濟發展」,將經濟區分為正規與不正規的,而女性所從事的勞動則往往被區分在後者之中(家務勞動、家庭的小型企業、自我的營生或微型的創業等)。所以她希望可以為各種自營或是在小企業當中的女性業主或雇員進行培力,讓她們成為家用的提供者(至少是重要的提供者、或能夠經濟獨立)。同時也藉著組織女性進入勞動場域,重新定義經濟的付出,女性對於這個社會以及經濟體的付出才能夠被重視,女性的地位也產生翻轉。 由此,我們可以看見,這或許就是社會企業所能夠造成的社會改變。 另一方面,除了嚴肅的議題討論外,主辦單位亦於大會周邊安排社會企業展攤活動,邀請各國社會企業一起設展,20個展攤中台灣即佔了6個攤位之多。在現場除了看到許多不同國家社企的型態以及其創新的商品、服務之外,我們也藉此難得機會推銷臺灣的文化、社會企業產品。透過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交流,以及不同展攤之間的互動,產生了不少國際的交流,而本會「嫄」品牌所製作之貓頭鷹娃娃、以及地磨兒文化協會的琉璃珠等更是會場內的明星商品,藉此也與許多人分享了臺灣原住民的文化、故事,也讓大家看到的原民手工藝推銷世界的可能。 社會企業世界論壇為國際社會企業領域的一大盛事,聚集了全球各地社會企業生態圈的相關從業人員、專家學者等,期待透過彼此分享交流創造社會影響力與改變的價值。從2008年首屆SEWF於英國愛丁堡舉辦主題為提高社會大眾對於社會企業的認識,後2009於澳洲墨爾本則開始逐漸強調社會企業扮演社會包容、弱勢就業等的要角,2010年美國舊金山、2011年南非約翰尼斯堡則強調了不同地域之間發展的差異性以及地方網絡,201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開始討論社會企業的影響力如何增加投資,直到2013年加拿大卡加利已經開始分享了成功及造成重大影響的案例,於本年則集中全力討論那些透過社會企業所造成的「改變」,現在,光是改變仍然是不夠的。下一屆的社會企業世界論壇將於義大利米蘭舉辦,其主題正是創造一個新的經濟型態,由此可以看出,社會企業即將不僅挑戰固守的資本主義,並且藉此產生社會改變,進一步要創造出一個更為友善環境、重視人性尊嚴、強調和平共處的經濟形式。 讓我們為這個可能性喝采!